第032章:摊丁入亩
上一章说到箫空宁到了京城,萧皇后立即召见。
对弟弟的大礼参拜萧皇后并没有阻止,安坐承受了,她知道阻止也没用,箫空宁会坚持行礼的,君君臣臣的礼教如此,亲缘关系也不能废除礼仪。
行礼后箫空宁躬身站在那里。
萧皇后说道:“坐下吧,我有很多话要说。”
箫空宁也没有坚持站着,寻末位一把椅子坐下了。这种坐跟站着也差不多,侧着身,半个屁股的坐姿。
御座前面的两侧各有三把椅子,雁翅摆开,末位就是右边最远的那个。
“坐上座吧,说话方便。”
上座就是左边第一把椅子。
箫空宁只好起身换位置。
这些礼仪真是繁琐,箫空宁也不是做作,这个时代的礼教就是这样的,他也要入乡随俗,否则就是狂妄了。
问候的话我们省略了,这不是讲姐弟亲情的时候。
萧皇后:“你今年17岁了吧?”
箫空宁:“皇后说的是。”
“提亲了没有?”
“回禀皇后,有人提亲,被下官的母亲阻止了。下官的母亲说我在辽东地位高,难免有攀附之人,所以下官母亲说:下官的婚姻应该自家查访。”
他一定要说“下官的母亲说”,而不能用“母亲说”,因为萧燕燕是不认她为母亲的。
萧皇后:“呃,姨娘是有心人啊,好!”
“下官代我母亲谢过皇后的夸奖。”
“这次召你进京,头一件就是亲事。你也不小了,做姐姐的不为你操心谁还为你操心呢?”
这倒是让箫空宁吃惊了,他没想到,千里迢迢的赶回来就为这个事!他再次起身叩首行礼:“谢皇后惦记着!”
萧皇后说:“别那么多礼儿了,快坐下说话。
“说的这位姑娘是韩德让的堂妹,门第也配得上你了。我把她叫出来,你相看相看,你满意了我就请皇上给你赐婚。”
萧皇后是有准备的,女家已经在宫里了。
说是相看,箫空宁只有点头应许的份,有他反对的余地吗?这可是皇上赐婚呀!
萧皇后拍拍手,花里弓着身子,迈着小碎步,快步走进来。
“奴婢在!”
“请韩姑娘过来。”
不多时一个小姑娘被花里领过来。她进来也是先给皇后行礼,不过礼节比箫空宁简单的多,可能她在皇宫里有一段时间了,与皇后很熟络的样子。
女子行礼与男子不同,行礼时双手交叉放在小腹前目视下方,微屈膝,这叫万福礼,没有男子那样复杂的舞拜。
箫空宁赶紧起身站在一边,他打量这个小姑娘长相很好。十几岁的姑娘哪能不好看呢?只是身体单薄,看着最多15岁,可能的年龄小的原因,还是个大孩子,没长成。
萧皇后说道:“韩姑娘,这就是本宫的弟弟,还不上前奉茶?”
花里赶紧倒了一杯茶,用托盘托着送过来。韩姑娘接过来,到箫空宁身边轻声说道:“请公子饮茶。”
声音太小,不在身边的人听不到。
箫空宁赶紧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把茶杯依旧放在茶盘中。那边花里接过茶盘端走了。
“韩姑娘退下吧,本宫与公子还有公事。”
韩姑娘再次行礼退了出去。
这就是相看的仪式。
此时按汉人的礼节,接亲拜堂之前,男女是不能见面的,至多是双方长辈代为相看。契丹人的规矩没那么严格。
韩姑娘走后,萧皇后问:“人也见到了,可中意否?”
让他相看已经是格外开恩了,哪有他说不的余地呢?
按礼教说,应该有箫空宁的母亲点头才可以的,漫说他母亲地位低,这次做媒的可是皇上啊?这些规矩就不能讲了。
箫空宁再一次扣头:“谢皇后恩典!”
“好,既然你愿意了,明天早朝时皇上会为你赐婚。”
这婚姻就算是定了。
可是并没有问韩姑娘啊?
这说明在皇后眼里,韩姑娘只有听从,没有不愿意的权力。
由此也可以判断,韩姑娘的身份不高。说是韩德让的堂妹,还可能是远亲。
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是朝廷大臣,进了贵族圈子,韩德让上位当然就是沾了父亲的光,否则,他再有才华也难出头。韩家只是两代人的富贵还辐射不到亲属,所以这个韩姑娘还没有进入贵族圈子。
找个地位低的姑娘倒也不能怪萧皇后,细说起来箫空宁的身份同样不高,只是与姐姐感情好,得以提拔重用,否则还不是一介平民。这样说倒也是门当户对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不容箫空宁细想,萧皇后转换了话题,也是今天召见的重点:粮食。
萧皇后:“你到辽东两年多了,你给皇上的奏报也不少,我都看了,知道你多炼铁,还弄出好多新农具,还有什么深翻土地,种麦子,这些我都知道,今年能多打些粮食也在理,可是辽东从来就没缴过军粮啊?今年一下子就缴了一万石,辽东的年景有这么好吗?
“弟弟呀,三姐知道你贪玩,还有些歪主意。可是为官一方不说造福百姓,至少不能乱征粮啊!辽东可是咱大辽朝的老家,可不能闹出什么事端来,真要出事姐姐我也保不了你呀!”
箫空宁一下子就愣住了,这是哪儿跟哪儿啊!我小时候贪玩吗?还什么歪主意!呃,对了,小时候三姐就是这么不讲理,有错没错的都是我的错!这不讲理的三姐又回来了,哪是皇后陛下呀?
“启禀皇后陛下,下官可没敢横征暴敛啊。。。。。。
“皇后娘娘您也是知道的,我们辽东增设了农科道使,他们制造了数十种新农具,去年深耕的土地已经占辽东良田的一成。。。。。。
“这两年辽东各县都拉起了民卫队,剿灭匪盗,护乡里平安。。。。。。
“去年剿灭五峰县叛乱后,俘虏一万多,他们被罚做一年的苦力。在这一年中,我们用这些苦力修整了农田水利,疏通各县的官道。在所有这些施政之下,自然就增收成,也就增了税赋。
“下官我初到辽东时辽阳府的城墙已经破损的不像样子了,想修城墙也不能,因为府库里没有钱粮。现在辽东省府和各县的府库充盈,拿出一万石军粮并不犯难。
“这些都是实情,下官可不敢欺瞒陛下呀!”
听箫空宁如此说,萧皇后还是有点吃惊。
箫空宁到辽东两年了,给朝廷的奏报不断,萧皇后都是知道的,奏报呈文她也都看过,知道箫空宁说的都是实情,只是原本她没往心里去。
各地官员上报朝廷的多是吹嘘夸大自己的功绩,哪能全当真呢?没想到自己的弟弟却实实在在地送来一万石军粮,对辽东来说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缴军粮啊!
“好,好!当真如此当然很好,不愧是我的弟弟!今年你还有什么打算呢?”
箫空宁也舒了一口气,总算是给皇后说明白了,打消了皇后的疑虑。
对皇后所问他是有准备的,不用思考,马上就可以回答。
“启禀皇后陛下:新农具还要继续增加出产,让更多的农户能用上;到明年,深耕的良田还要增一两成;水利更是要不断修整。所有的这些都不能停顿,这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。
“此外,下官我为官两年也看到了一些弊端,但是这些都关乎辽国的律法制度,下官不敢专断,要请示陛下旨意方可行事。”
箫空宁这样说,让萧皇后心里舒坦,自己的弟弟懂规矩,大事都要尊朝廷的旨意,知道畏惧皇权。于是她说道:“你说来看看。”
箫空宁:“我朝的赋税是按地税和人头税这两种,可是人头税不分贫富都按丁口缴税,这样的收税就不公平了。”
人头税当然不公平,可是官府收税方便,按户籍账册就把税收上来了。
“丁口”就是人口,“丁”是成年男子,其他的人就是“口”。
古代征税、劳务、充军等都是按丁,同时还要兼顾老人。
但是古人也有讲人性的政策:如果一户人家只有一丁,可以出劳务但是不能充军,如果战死了就没人赡养老人了。
萧皇后:“可是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收税呀?还能怎么改?”
“下官以为,把人头税并入地税一次征收,这样一来土地少的缴税少,没有土地的就不缴税了,这办法让穷人有活路,不至于被穷困所迫做盗贼。
“我们这两年的剿匪平定了地方,经剿匪下官我才知道,这贼寇中的多数是被穷困所迫之人。所以说取消人头税有利于地方安定,这是朝廷的大局。”
萧皇后:“改税赋可是个大事,不能匆忙决断,需要朝议。呃,除了这个人头税还有什么?”
箫空宁还会有什么变革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—end—
